蓝白以前跟大家聊过,今年自然资源部对22个重点城市的供地做出调整,一年只供三次地,集中公告,集中出让。
这22个重点城市有:深圳、北京、上海、厦门、广州、杭州、南京、宁波、苏州、福州、天津、青岛、武汉、合肥、成都、无锡、济南、郑州、重庆、长沙、沈阳、长春。
现在,22个城市都完成了第二轮集中供地,形势急转直下,土地流拍,房企躺平不再拿地的现象,愈演愈烈。
这22个重点城市,在2020年的商品房销售额和宅地出让金,占全国的比重均接近四成。
穆迪报告显示,在已经进行了第二轮集中供地城市的成交地块中,四分之三的地块,已经没有任何溢价。
去年三季度300城卖地收入还是13700亿的级别,今年降到了不到8700亿,只用了一年时间,300个城市的卖地收入就下降了5000亿!
如果你还是对卖地收入下降没有什么概念,我们再来算一笔账,看看对财政的影响有多大。
现在的地方财政有四本账,最主要的两本,是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是靠税收贡献的,比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
而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组成,也就是卖地收入。
在2019年,全国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为是8万亿,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为7.2万亿,卖地收入占比高达90.1%。
2009年的时候,土地出让收入规模为1.4万亿,相当于GDP的4.1%。
地方财政高度依赖卖地收入,基于“价高者得”的逻辑,地价、房价必然会持续抬升,从而拉大有房族与无房刚需的财富分化,更使土地成为金融体系的“底层资产”,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影响到千百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安全。
以某县城的支出来举例,有文体、社保就业、节能环保、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征地、农林水支出、地方重大工程推进、公路铁路的维护建设、商业及旅游发展基金等支出。
经济观察报有个报道,一个县城卖地收入下降后的困境。
2020年,该县土地出让金收入约为48亿元,但今年估计完成20亿元都很难,周围类似县区的情况也大致相仿。
基于此,不难判断:稳住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稳住房价波动的预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基调。
一方面,是各地下调三次拍地的条件和门槛,土地财政“让利”。
华夏时报11月22日报道,对照此前2轮集中供地,在已经陆续公布第三批集中供地的城市中,济南、苏州、无锡、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都调整了竞拍规则,竞争门槛较第二轮有明显的“松绑”意味。
目前主要城市除了下调地价、保证金比例、减少捆绑限制外,还放宽了开发商拿地付款周期。例如,苏州将保证金比例从第二轮集中出让的30%-50%全部下调至30%,并将土地出让金首付款比例由之前的60%降至50%;园区地块之外的其他地块取消了市场指导价。
11月19日,央行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分别对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操作和下一阶段操作思路做了总结和展望。
三季度货币政策有一些提法值得关注,比如,删掉“把好货币总闸门”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两个表述、新发放贷款利率有所上行、经济形势方面的表述更趋谨慎。
要知道,从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提出“把好货币总闸门”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等表述以来,每个季度的货政报告,都坚持了同样的措辞。
央行的货政报告,从来没有空谈,而是有实质性的风向指引。
而且,11月19日银保监发布会中还提到了“房地产合理贷款需求得到满足”,预计后续房企的开发贷投放,有望加速。
蓝白以前跟大家聊过,房地产相关的政策指向,是“以时间换空间”。
都知道楼市是“灰犀牛”,都知道捆绑了太多的居民财富,占据了金融体系的半壁江山。
只有拖住时间,稳住房价波动,慢慢缩小土地出让规模、开发投资规模、销售面积和施工面积,才能把空间留给科技与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