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项目正是我市绿色建筑向规模化、高星级化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市建委协同多部门,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文件、健全管理机制等有力举措,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新标准。“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绿色建筑面积8779万平方米,累计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356个。
以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为例,揭开南京绿色建筑创新创优的秘诀,一起来看。
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位于江北新区核心区,用地面积8.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72万平方米,建筑高度157.0米。项目结合造型从建筑细节、结构体系、建材选用三方面实现了“层波叠浪”设计理念与绿色低碳技术理念,相较同类建筑削减了 54.8% 的建筑碳排放。
在建筑设计上,项目选用了热工性能优异的三玻两腔玻璃幕墙、保温性能优秀的外墙和屋面。投入使用后,建筑空调供暖需求将降低20%以上,从源头上减少运行能耗。
走进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会议厅,小编惊讶地发现,面积接近9000㎡、相当于1.26个足球场大小的多功能区和会议宴会区,内部居然没有一根立柱。
实现这样的效果,“钢框架+钢支撑”功不可没。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钢结构总计约 4.6 万吨,是埃菲尔铁塔重量的 6.6 倍,是江北新区市民中心的 3.3 倍。我们项目的预制装配率达到70%,达到了二星级装配式建筑的评价要求。”
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酒店区共33层,建筑高度为157米,结构高宽比为9.6、长宽比为6.6,为风敏感建筑。这样屹立在江边的“单薄”塔楼,是如何保持自身稳定的呢?
酒店楼内有两套“定楼神器”,即酒店风振控制系统——两套主被动混合质量阻尼器(ATMD),每套阻尼器重约175吨,可在强风时降低加速度的响应,利用左右摆动来降低大楼晃动的幅度,是江苏省第一个应用ATMD技术的工程。
实施绿色建筑闭合管理是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实现高性能、低碳排放的重要保障。市建委与规资、图审、质监等多部门联动,对绿色建筑土地招拍、方案审批、施工图审查、工程验收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助力项目实现高效低碳。
项目智能化系统基于设计及施工BIM模型深度开发,将空调系统群控、智能照明、设备管理、安防消防等全部建筑设备系统集成至一体化智慧建筑管理平台中,为后期运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设计、施工、运营的BIM技术全过程应用。
在南京,像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这样的高效率公共建筑越来越多。近年来,市建委通过牵头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改造资金、发布技术导则等方式,着力推广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造,南京鼓楼医院、紫峰大厦等一批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照明、声学专项设计等手段,优化了建筑功能布局、天窗和幕墙布置、灯具布置、隔声构造设置等室内装饰,为使用者营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
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室内精装根据不同场景的不同功能,通过改变墙面的选材、颜色、纹理等细节,打造出更具内涵的特色空间。
项目通过布置多种设施,实现了场地内热岛强度低于1.5℃、海绵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的室外环境设计目标,改善了建筑室外及周边的微气候,为使用者和参观访问人员提供了舒适怡人的室外活动空间。
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区位条件和气候特征,按照绿色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性能要求,并将绿色、低碳、智慧、健康等绿色建筑理念贯穿始终,为我市绿色建筑培育做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