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速降温!16城重拳整顿学区房炒作乱象!

快速降温!16城重拳整顿学区房炒作乱象!

  • 发表时间:2023-11-08 14:48:05

该文件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商品房营销代理机构在销售商品房过程中,房地产销售广告不得含有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升学等事项的承诺;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购买者可以签约入读、划片入读某特定中小学,不得使用引发购房者对特定中小学入学资格产生误解的特定用语;不得对规划和建设中的文化教育设施作误导宣传,涉及在规划或者建设中的文化教育设施应当明确注明“在规划中”或者“在建设中”。

同时,文件要求,房地产中介机构在居间代理二手房买卖过程中,不得以学区房名义挂牌二手房;不得以明显高于市场价格或政府公布的交易参考价格挂牌二手房;不得组织出售方联合抬高报价;不得协助交易双方签订阴阳合同。

这也是本月又一个出手整顿学区房炒作的城市。此前在9月3日,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网信办、发改委、教育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明确严禁利用学区房炒作房价。

按照要求,芜湖加强对学位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确保热点学区严格实行同一套住宅房小学6年内、中学3年内只安排一名学生入学(多胞胎、二孩家庭除外)。同时,严厉查处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房源信息发布平台、网络媒体等市场主体利用学区炒作房价、利用学区诱导小区业主参与哄抬房价、在广告中使用“学区房”进行宣传等行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西安、厦门、成都、大连、南京、合肥、太原、温州、天津、芜湖和沈阳出手整顿学区房炒作乱象。

此外,也有城市要求实行房产地址“学位限定”,比如太原提出,自登记入学之年起,同一套住宅6年内只能享有学区内小学1个学位,3年内只能享有学区内初中1个学位(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的除外)。

关于未来学区房市场走向,多位业内专家均认为,降温可能性较大。今年结合二手房的指导价政策,预计后续会呈降温趋势,进而带动价格下调。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赵秀池指出,未来学区房是否降温,取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情况,优质教育资源是否能够均衡配置并满足社会需求。长期来看,未来学区房价格或将逐渐回归理性阶段。

无论你是身处北上广深,还是在稍微发达一些的二线城市,只要是有孩子要面对上学问题,学区房都是避不开的话题。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自己强,也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拼了命也要买到学区房,其实这些学区房大多不能住,只是买个上学的名分而已。

所以,即便楼盘或者平房再破旧再狭小,只要位于好的学区中,都能被炒到天价。而研究过学区房的家长应该都知道,学区房是依托于“就近入学”这个政策的。而这个政策的提出,当年其实也是为了教育公平。

早在1953年,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发布《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要求“今后首先着重办好城市小学、工矿区小学、乡村完全小学和中心小学”。

同年,教育部提出《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和师范的意见》,从而确定了全国重点中学194所,占当时全国中学总数的4.4%。1962年1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重点学校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自这个时候起,重点中小学的概念开始诞生,这些被提名的重点中小学,在师资力量和国家投入上是其他学校望尘莫及的。不得不说,这样的制度,实实在在推动了一批学校办学质量的迅猛提高,北京中关村一小、北京四中、101中学这一批老牌名校就是那个时代下的产物。

但这种以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的“给养式”培育也埋下了极大隐患:一批名校的产生,必然剥削了普通学校的资源。

1983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中,重申了办好重点中学的必要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委员会做出在全国建立1000所示范高中的决定,可视为“重点校”政策的延续。至此,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校”政策最终形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乃至县都先后形成了一大批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这些学校分布集中于县及县以上的大中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经济条件越来越改善,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量家长不惜交纳重金或者动用社会资源以将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就读,产生了“分择校”、“权择校”、“钱择校”等择校方式,择校生分为“指标生”、“条子生”、“关系生”、“票子生”等五花八门的种类。

就在这些乱象的背后,“就近入学”概念也逐渐萌生。所谓“就近入学”并不是指到“离家最近”的学校就读,而是指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公办学校的资源配置状况和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分布和需求状况,合理规划和确定本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人学范围和招生人数,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学额。

进入21世纪后,民众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教育公平改革进入深水区,一项项举措从纸面落实到行动中。2002年,国家叫停中小学考试招生制度;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禁止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201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对于哪条街道哪一栋楼房里的孩子可以进哪一所学校,都有明确的划分;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文件规定,严禁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严禁提前组织招生,变相“掐尖”。

国家对于“选拔式招生”下狠手打压,“占坑班”被送上断头台,推优政策越卡越严,过去被认为牢不可破的小升初共建生、特长生计划也慢慢退位。与此同时,有关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变得越来越具体严格。这样的量化指标压缩了腐败的空间,却也于无形中将学区房变成了决定孩子能否上重点学校的唯一标准。

中国父母都是好强的,没有谁仅仅因为运气不好,住的离“牛校”远就听天由命。面对优质学区资源有限,而争取学位的孩子只多不少的严峻形势,金钱就成了置换资源的唯一筹码。于是,所有重视教育,但住家位置孩子上学不理想的家长开始疯狂下注学区房,房地产中介也“趁火打劫”,学区房价格因此一路飙升......

7月14日,经济日报发表了题为《教育和住房何时能脱钩》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如果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炒房客”利用“学区房”炒作房价的问题,就必须让教育和住房彻底脱钩,这样“让住房回归居住本质”才能真正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最牛学区”北京市西城区今年秋季幼升小实施“多校划片”政策,很多家长花费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购买了德胜、月坛等片区“学区房”,以为能直接对口进入“牛小”,但因为是2020年7月31日后购房,大都被调剂到邻近片区的普通小学。

对此,经济日报评论文章表示:北京市西城区实施的“多校划片”政策,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让教育和住房脱钩(淡化钩连关系),有助于“学区房”热度下降。

从各地已发布的政策措施看,中央本次对学区房出手的基本思路是“让学区房不再一定对应学区”,即在基本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下,实行多校划片,即使买了学区房也不一定能上得了理想的小学,必须要通过摇号等方式随机派位,让整个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分布更为均衡。

实际上,这样的措施可能还有后续,因为这种多校划片的方式并不能解决一个城市每个区(县)内每所中小学都是“牛校”的问题,城市核心区内拥有多所“牛校”的优质学区,这个区域的房价仍会继续升高。目前,在天津等城市已经开始大规模推进集团化办学的思路,即将优质小学、初中通过政府鼓励、签约办分校的办法分散到全市范围,使得教育资源的分布更为均衡,教师则形成定期轮换和交流制度,如此一来,在城市核心区域买房的业主和在环城区域买房的业主完全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质量,时间一长,学区房就会被彻底压倒。

友情链接: 亚马逊网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我爱洁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