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钱包厚度,是财力的最佳体现。
前三季度各地市财政收入数据都已经发布了,今天筛选了一下地级市的排名情况,看看前十强的情况。
整体上,并没有太大的意外。
全部被GDP的前四各省包圆了。
数量和质量上,江苏都拔得头筹。
数量上最多,质量上苏州和无锡分居第一、第二名,且苏州的财政收入高达近2000亿元,是第三名东莞的三倍还要多。
浙江数量上比广东多一席,这也不意外:
而广东除了双核深圳、广州之外,唯二的腰部就是本次上榜的东莞和佛山,再无其他实力还行的地市了。
苏州的第一完全没有意外,毕竟作为“宇宙最强地级市”别说和同类型地级市相比了,就是和省会城市相比也有超强实力。
有人说苏州的企业多是低端、代加工,这里给两个数据:
截至上半年,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江苏有56家,这里面苏州贡献了31家,占江苏一半还多;
北交所首批81企业中,江苏12家与北京并列第一,比广东还多2家,这其中苏州就有4家,与广州并列第一,比上海还多1家,更是比很多省份都多。
显然苏州的钱包不是靠人头和代工堆出来的。
对第三名的领先优势也从去年同期的250亿扩大到了今年的300多亿元。
增速上,东莞的表现最惹眼。
同年同期,东莞的499.1亿元排在了佛山、嘉兴、温州、南通之后,而到了今年,东莞一路过关斩将连超四市,直接坐上了第三名的位子。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如果是参照上半年的数据,彼时的东莞仅位列第十名,一个季度反超了七市。
东莞的高光源自于第二产业的恢复良好。
在已经公布的数据中,前三季度东莞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205.05亿元,同比增长11.4%,两年平均增长4.4%。
具体看,东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85.14亿元,同比增长11.3%,两年平均增长3.8%。行业恢复态势良好,34个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正增长。
而这,才是东莞逆袭的根本。
可能有人已经注意到了,十强中只有广东的东莞和佛山是三级财政,而其他地市都是二级财政。
简单说下,三级财政说白了就是除了要上缴ZY之外,还有上缴省里一部分,而二级财政则没有后一个步骤。
也就是说,三级财政相比二级财政会导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低,这客观上对东莞和佛山与其他几市来说可能并不公平。
当然也会有人说,三级财政会有回拨,但从实际情况看,东莞和佛山估计拿到的可以忽略不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