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高歌猛进的城市化发展,造就了城市的高度繁华,但城市繁华的背后真的没有问题吗?
疫情就像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城市体检,经历过这次体检,城市主要暴露了2个问题。
一是城市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过高,城市无序扩张比较突出,导致城市抗风险能力薄弱;二是医疗资源短板明显,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先是发改委为城市无序扩张踩刹车,强调降开发强度、降人口密度;后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
显然在疫情的冲击下,城市发展的逻辑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医疗资源正成为城市抗风险的关键保障。
近期,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作为行业权威度较高的排行榜,该榜能很大程度地反映一座城市的医疗实力,也能间接反映一座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占了6席、中部占2席、西部占了2席;从城市分布来看:上海占了3席、北京占了2席、武汉占了2席、广州占了1席、成都占了1席、杭州占了1席。
前十强医院的分布,也基本对应了各大区域的中心城市,比如京沪辐射全国、武汉辐射中部、成都辐射西部、广州辐射南部等;
这十大医院堪称中国优质医疗资源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仅是医疗行业的佼佼者,更是培育、辐射区域医疗的心脏。目前,已有的十大国家医学中心也分别坐落于这十大医院。
再来看百强医院的分布,百强医院分布数量前三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其中北京医疗资源最丰富,百强医院中北京独占23席,上海也不甘示弱地占了19席,其次是广州占了9席。
相较于后面的城市,北上广在优质医疗资源上拥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这也是北上广能被称之为一线城市的关键原因。
往后看,武汉和杭州各有5所百强医院,同列第四;成都、重庆、南京各有4所百强医院,同列第五;西安、天津、长沙、沈阳各有3所百强医院,同列第六....
百强医院主要分布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上;从数量来看,四大直辖市独占优质医疗资源的半壁江山达到了49席,其次是省会城市达到了48席,剩下的是苏州、青岛、深圳各占一席。
一座城市的实力究竟有多少?并不是看城市面貌,也不光看GDP数据,这些都是面子,里子才是体现城市底蕴的密码。
不过,公共资源短板也不能怪深圳,一所医院要想崛起成为全国闻名的名院,需要长期高投入和资源、技术等要素的沉淀,培育一所医院要花的功夫并不亚于一所高校。
都说百年名校,放在医院上也毫无违和感。
前十强的医院名院,多数拥有50年以上的历史甚至不乏百年,比如协和的创办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6、华西可追溯到1910年....“百年名院”并不是浪得虚名的。
在早期资源分配时期,深圳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自然抢不过京沪广这样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这里面也有不少城市在早期资源分配时吃了“亏”。
过去,我国公共资源分配遵循“行政等级”自上而下的原则,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地级市,谁能占在更高的行政等级上,谁就能在分配资源时更强势。
除了深圳以外还有重庆,早期重庆是四川的地市,虽然重庆首开计划单列市先河,但不可否认重庆早期作为一个地级市,并没能分到与其经济、人口等要素相匹配的公共资源。
变局之下,从医疗资源分布中可以明显看出,省会和直辖城市才是“抗风险”的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