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二次供地中,民企的集体躺平。各个城市的三次供地,调低了起拍价,降低了报名门槛,付款方式也大幅降低。广州的部分土地,甚至取消了限价。
这被市场认为是:
有媒体报道,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11月9日举行房企代表座谈会,部分参会房企有计划近期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
最后是美元债方面,高盛投资组合管理团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买入中国房企债券。高盛一直在通过买进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发行美元高收益债券来增加“适度风险”投资资产。
由于美元债的接连违约,中资房企在美债市场的融资,近乎停滞。高盛的行为,仿佛也在给市场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
在双十一的前日,也就是11月10日,以保利发展、万科、金地集团等龙头房企的带领下,整个地产股大涨3.4%。
绿了半年的地产股都开始支棱,连一些半截身子已经入土的房企也跟着飘红。靠知识付费,还有荐盘的房产大V们,也迫不及待得喊出“政策到底,救市开启,买房最好的时刻又到了“,后面不忘加上“家人们赶紧加入,带你开启买房赚取第一桶金的成功人士之路”销售信息。
虽然次日大跌,证明了此次行情仅仅是一日游。但在11月19日,网上流传出了几张图片,内容就是说快加大房企对于开发贷的投放,让地产股再一次进入狂欢。
当下,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底部已经出现。从整个市场来看,告别极度深寒走向复苏是大概率的事件。但对很多早已身陷泥沼的企业而言,由于调控的基本思路和“房住不炒”的基本原则没有变化,它们未必能等到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近期监管层释放的地产利好,真正落到实处的无非是两点:
第一条很好理解,如今市场严重下行,除了是购房者对于房价下跌的悲观预期,最重要的是对于越来越多房子可能烂尾的恐惧。已经出现问题的房企,最大问题在于消除对于客户对于他们期房的恐惧。而不能实现正常销售,将会让他们资金状况进一步恶化。
而优质的房企,在如今市场,则更有竞争优势。按揭贷款的松动与提速,对她们的回款将有质的提升。
而第二条,也是企业并购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资产收购,一种是承债式收购。过去两年,房地产行业上演了一幕幕大鱼吃小鱼的场景,但大多数都属于资产收购。
但是在“三道红线”的严束下,即便是万科这样资金雄厚的开发商,面对出现危机的房企,也只发出 “先保证自己安全才能救人”这样的感慨。
目前承债式收购,不计入“三条红线”,就是给与优质房企更多的资源倾斜,让他们有更多的子弹去做承债式收购。鼓励他们接盘那些问题房企资产,快速复工复产。
也就是说,这是一次精准的政策松绑,而不是大水漫灌的救市。目前政策的核心,保交付优先级远高于保房企。
当初因为高杠杆,在08年,14年市场下行就曾经历过生死危机。濒死之前吃下了“房价翻倍 “这颗九转还魂丹。在捡回了一条命同时,还发现当初差点致自己于死地的杠杆,让自己重生之后赚得更多。
经历过生死抉择下,得到的教训就是不需要任何教训。
刚出ICU就去蹦迪,几年时间又借了更多的债,建出了更多的库存。如今监管趋严,市场下行才数月。他们马上就进入了债券违约、理财暴雷,工地停工的躺平状态。
持续多年横盘阴跌下的高举猛打,资产负债表里的资产水分充足,只有债务是货真价实的——并且还不知道有多少表外负债。这些债务,估计只有学戒赌吧老哥,用尽一切办法搞钱,然后倍投继续押注房价还能翻倍才能补天。
如今在放开对于房企的融资的大环境下,完全市场行为的金融机构本质还是“晴天借伞,雨天收伞“。哪怕借钱给优质房企,让他们有更多的子弹搞收并购,也不会轻易借给这些哭得嘹亮,但是已经千疮百孔的企业。
在招商证券,11月9日发布的研报《房地产行业2022年度投资策略:“烦恼”与“幸福的烦恼”》里描述:
剩者缓称王,并购市场或出现“幸福的烦恼”。明年或开启中国房企并购大年,复盘美国房企从上世纪80年代集中上市后历经的3次并购浪潮,认为次贷危机后的并购更具借鉴。判断后续行业优胜劣汰将明显化,同时集中度提高的方式将由过去的比拼周转和杠杆转为比拼内生价值创造能力,“好项目、好对价”或逐步出现,部分房企在选择上或有“幸福的烦恼”。
这份研报,表现的非常凡尔赛。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了房企“优等生”对于即将到来的“差生”割肉大甩卖满满期待。
以招商为代表的优等生,在行业快速发展期,可能没有跑赢高举猛打的民企巨头。但在行业规模缩减的淘汰赛中,财务过硬,拥有低廉融资成本、甚至国家信用背书的央企,很可能在这场角逐中受益,并实现完美的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