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是衡量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家庭居住面积越大,居住舒适程度也就越高。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年鉴》,其中披露全国各个省份人均家庭居住面积。从相关数据来看,青海人均家庭居住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家庭居住面积达到小康水平。
首先具体来看全国的数据:2020年,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41.76㎡,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2间,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而在2010年,全国家庭户人均面积为31.06㎡,这说明,十年来,我国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34%,面积相当于一个小卧室。
不仅如此,41.76㎡这一数据已超过我国城镇家庭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舒适标准(30-40㎡)。从这个层面来看,全国实现住有所居,且大部分人都能够住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
不过,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水平,人均住房面积是平均数。从《2020人口普查年鉴》也能看到,每个省份、不同城市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差异也较大。
在全国各个省份当中,青海、西藏、河南、湖南、湖北、云南和江苏的城市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较大,均超过40㎡。其中,广东省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最小不足30㎡;而青海全省家庭人均居住面积40.79㎡,平均每户住房面积100.79㎡。
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省份、城市,人口密度高,人均住房面积较小,而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家庭住房的“分子效应”被扩大,也就是说原有家庭住房被更少的人口使用,因此人均住房面积更大。
此外,在城市的流动人口中,有很多人在老家有住房,可能住房面积并不低,但这些房子处于空置状态,房主在外地城市工作只能租房,但租房面积相对老家的住房就低了许多。
这类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在大城市积累资源、工作经验、攒钱,希望在老家买房能留有一个退路,三五年后再回到家乡生活。也有许多人本身在家乡没有房,希望在一线城市打拼后,回到家乡置业,这也就造成大城市人均家庭住户面积较少,三四线城市较多的原因。
近二十年来,西宁的住房结构也发生了极大变化。90年代,小编犹记得大多数家庭住房面积在40-60㎡左右,甚至有很多家庭住在一居室或者两居室的小房间中,卫生间、厨房甚至是公用的,生活极为不便。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生活愈加富足,家家户户也从原本的筒子楼、单身楼搬进宽敞的大房子中。
不过与全国数据对比来看,当下西宁人均家庭住房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人均家庭住房面积为41.76㎡ ),这说明西宁人均家庭住房面积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当下的住房环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西宁人对居住环境也有更高的需求。
拓虎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7月西宁购房面积偏好中占比最高的为120-130㎡,其次为110-120㎡,这说明当下西宁购房者更多考虑三室/四室住房,购房群体也以刚需及刚改为主。
西宁的偏改善需求正在慢慢觉醒,购房者对于户型空间舒适性和合理性有了更加严苛的要求。相信在后期,改善型户型的需求还将会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随着西宁人的人均居住面积增长,西宁人的居住类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居民从无房、租房向住有所居、住好房转变。从前一家人“蜗居”在小面积住房中,如今可以享受宽敞明亮的大空间。
作为省会城市,西宁的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省内州县居民向城市靠近,选择在西宁购房置业,这也极大推动了西宁城镇化进程。未来,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还会有许多州县人口迁入西宁,他们也是西宁置业群体中的主力军,同时由于州县人口以少数民族居多,通常家里有多个子女,因此也会选择三四居室购房。
此外,西宁市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也在持续推进中,这也会大大满足中低收入人群、城镇新市民的住房需求,西宁人均住房面积结构还将有新的转变。